百年万鸿记 · 茶资讯

返回

探寻六堡茶的前世今生

茶资讯
百年万鸿记线上商城 百年万鸿记线上商城 点击进入

六堡茶和我国人那么亲近,又那么遥远。

认识它的人很少,只因为六堡茶的资讯和资料太缺乏了。

 

六堡茶最开始是做为外销茶,主要销往以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国家,它虽产于大陆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,但能品尝到它的人大陆人却少之又少,对于主销区东南亚的华侨而言,它那茶味,却紧紧地牵系着百年来遥望的乡愁。
 
 ► 特有茶性当今依然适用


当年马来西亚的锡矿业发达,因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,旷山内的涵洞湿冷凛冽,使得采矿者每日得忍受温湿的巨大煎熬。很多华工常发热中暑、腰酸背痛、易发瘴气等,也因常常双脚泡在水里淘洗锡砂,极易患风湿及关节疼痛。
 

一直以来两广民间(广东广西)就有老六堡茶“清暑祛湿、调理肠胃、治病祛痢、消炎”功效的说法。华工们也慢慢发现,一些常喝六堡茶的人甚少得病。

这也是老六堡茶除具有其他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之外,所特有的茶性,最符合马来西亚的天气气候与采矿的工作需求。

 

六堡茶属于温性茶,除了具有其它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,更具有消暑祛湿、明目清心、帮助消化的功效。既可饱食之后饮之助消化,亦可以空腹饮之清肠胃。
 

如今,由于现代器具的丰富,泡茶便成了一件很简易的事情。用烧水壶煮上一壶水,待水沸后丢下几克六堡茶闷一下即可饮用。

此时,如果能喝上些许老六堡,伴随着茶气在体内的微循环,能明显的感受到额头、手心、后背微微的发汗。

 

再想想当年在马来的大陆民工们,在面对恶劣气候条件下,一壶六堡茶不仅是慰藉他们思乡之苦外,重要的是它成了矿工们最重要的“保命良药”。

> > > 其实,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,曾有过与云南普洱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。

 
► 肇始阶段岭南以茶避瘴

距今2000年的战国时期,岭南开始流行饮茶。
 

秦朝时期,秦军驻派十万兵马驻扎岭南区域,因岭南多瘴气,煮饮百草做凉茶开瘴祛湿,最初茶做为一种保健药用所存在。
 

随后汉代至三国时期,部分岭南居民开始迁移南洋,带去了饮茶生活茶叶的外销之路也就此开启。六堡茶通过水路沿着西江运往广州,之后出口至香港及吉隆坡等地,一条通往海上的丝绸之路也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
 
► 活跃阶段茶区重心南移
 
唐宋盛世,由文人向市井推广饮茶之风盛行,因气温转寒使茶区南移,因此南方茶业得到飞速发展,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,成为宋代茶业重心。
 

此时,六堡茶以其品种优势和良好品质得到西江沿岸地区广泛认同,开始向东传播。
 
► 兴起阶段深得粤人认同
 
明代起,各茶类纷纷出现。随着当地的茶产量开始逐步扩大,知名度提高,六堡散茶以其浓厚独特的滋味在广东特别是西江流域一带传播,得到粤地民众的认同。六堡散茶这个名称也流传开来。
 

乾隆时期,清廷封闭了福建,浙江,江苏三处海关,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,于是以十三行为代表的广州便独占中国外贸,对外贸易也得到迅猛发展,使我国茶叶输出总额明显提高,从此六堡茶开始了第一个大的发展阶段。
 
► 鼎盛阶段漫山遍野种茶
 
清中后期,中国社会动荡不安,南方华人远涉南洋谋生,广东人称“下南洋”。而这些远赴重洋谋生的中国人,带去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饮茶习惯。 
 

由于六堡茶品质醇厚、价廉、风味功效独特、耐存放,受到港、澳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的市场主销区认可,而且水路运输费用低廉,需求不断增加。
 

销售旺促进了当时六堡茶的种植和产制,使六堡山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,产量逐年增加,出现了茶乡家家户户种茶、制茶的兴旺景象。清末,大批华南移民,也带动了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。

> > > 从这个阶段起直到抗战开始的1937年,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鼎盛时期。

 
► 日寇侵华产销一落千丈
 
抗日战争前,六堡茶曾是中国往海外销量最大的黑茶。

直到1937年,六堡茶的鼎盛期在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的次年广州沦陷,便结束了,随后的几年,香港,新加坡主要销售地区相对沦陷,使六堡茶产销一落千丈。

 

1945年,抗战胜利。六堡茶的生产并没有得到恢复。日寇侵华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,令整个六堡茶的产业几乎陷入了绝境。

饱受日军蹂躏的土地伤痕累累,包括广东、港澳、南洋等地人们生活水准急剧降低,对茶叶的消费也相应大幅减少。

 
► 政府支持名茶出口创汇
 
1951年土地复垦,进入计划经济时代,六堡茶以出口创汇为使命,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,使六堡茶的种植与生产逐渐恢复。
 

1959-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,使刚刚复兴的茶生产又衰落。

受计划经济的影响,当年收购六堡茶价格低于同等级的烘青绿茶,使茶农省去后发酵工序,节省制茶时间,导致传统工艺受到严重冲击,使传统风味消失,并最终导致六堡茶走向衰落。

> > > 直到1962年茶产开始有所回升。

 
► 贸易不畅杂茶乘虚而入
 
70-80年代,六堡茶被诸国的“发水红汤茶”所代替,使六堡茶的生产工艺改进、原料改进的重大变革。
 

(所谓红汤茶是各地用越南,缅甸,泰国等地的茶青生产的,当时这些茶产区“六堡茶”的产量非常大,占领了南洋很大一部分市场,使梧州茶厂和外贸公司的六堡茶出口受到严重冲击。)
 
 ► 江河日下经营陷入困境


1982年,大陆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,六堡茶农民开始自主生产经营。由于六堡茶靠外销,茶叶出口仍由外贸部门掌握,使得当时的茶叶鲜叶价格比青菜还低。茶农顺应市场纷纷毁掉茶园改种其他农产品,促使六七年间,六堡茶叶产量急速减少了八到九成。

> > > 据载1989年产量仅仅只有十四吨,创历史最低记录。

 
► 老茶又逢春天
 
相当长的计划经济时期,对六堡茶的产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产量上的减少、对茶农种茶制茶积极性也伤害极大,更深远的影响是一直以来的种植营业模式、收购政策、收购价格及对六堡茶茶树品种的研究和选育等多方面的失误,导致整个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停滞。
 

从2002年开始,随着普洱茶的兴起,人们对六堡茶这个历史名茶重新认识,六堡茶市场出现新的发展契机。

2005年,众多茶商茶企开始经营六堡茶,六堡茶市场再现往日的风起云涌。从此,六堡茶这个久负盛名、历经千年沧桑的传统名茶又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

 
阅读 

好茶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