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万鸿记 · 茶文化

返回

茶:从神农氏到茶多酚都发生了什么?

茶文化
百年万鸿记线上商城 百年万鸿记线上商城 点击进入

茶叶从被发现那一刻开始,经历了从生煮羹饮到饼茶、散茶,从绿茶发展到多种茶类,从手工到机械制茶。茶叶一路走来,经历了复杂的变革。


茶树鲜叶采食


茶叶在中国被发现至今,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。陆羽于《茶经》中有写到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”。传说,神农尝百草的时候,草吃多了难免会吃到毒草,中毒之后神农正是吃了这“荼”才得以解毒。所以茶叶最初的利用,是直接采摘食用。
 
由煮食到晒干收藏


许是直接吃茶叶的滋味不太好,我们的祖先们后来直接把茶叶加葱姜加橙皮各种调味料往里扔,把茶煮成一大锅汤粥。如陆羽所说:茶饮食兼具,不是单纯的饮品。甚至到了唐代,这种吃茗粥的习惯依然存在。
 
由蒸青团茶到龙凤团茶
 
三国时期的魏国,已经开始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:采来的新鲜叶子先做成饼,或晒干或烘干,但仍有很浓的青草味。
 
 
 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,经过反复实践,发明了蒸青制茶法。就是把鲜叶蒸后碎制,饼茶穿孔 ,贯串烘干, 去其青气。但是苦涩味仍旧浓郁。于是,咱们智慧的劳动人民,又通过洗涤鲜叶、蒸青压榨、去汁制饼,这样茶叶的苦涩味就降低了。
 

唐至宋期间 ,贡茶兴起,朝廷为此专设贡茶院,专派官员研究制茶技术,茶叶的生产技术由此不断革新,唐代蒸青作饼技术已经逐渐完善。
 

到了宋朝 ,茶叶发展加快,出现了研膏茶、蜡面茶,并在团茶上印有龙凤之类的图案,称为“龙凤团茶”。龙凤团茶的加工有“蒸茶、榨茶、研茶、造茶、过黄、烘茶”六道工序。

从团饼茶到散叶茶


 
蒸青团茶的加工中水浸和榨汁的做法,使茶叶损失太多内含成分,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香气和滋味,且加工过程耗时耗工,渐渐的采取蒸后不揉不压,直接烘干的做法,蒸青团茶变成了蒸青散茶。

到了明代 ,明太祖朱元璋下诏:“罢造龙团,唯采茶芽以进”,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。

 
从蒸青到炒青


蒸青对茶叶的香味保存依旧不够浓郁,于是乎,出现了炒青技术,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。经唐、宋、元的进一步发展,炒青逐渐增多,其大体制法为:高温杀青、揉捻、复炒、烘焙至干,与今天的炒青绿茶制法十分相似。

这样一个中国古代制茶工艺发展中的最大变革,经历了唐、宋、元、明四个朝代才得以完成。

 
从绿茶发展到其他茶类

在制作绿茶过程中,劳动人民发现:不同的加工条件会引起茶叶品质的变化。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,不断总结经验规律,先后发明出不同的制茶工艺,形成其他与绿茶截然不同的五类茶,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大茶类。
 
从素茶到花香茶
 
花茶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宋朝。当时有在绿茶中加入香料——龙脑,称之为“龙凤茶”。到了12世纪,在茶叶中加入“珍菜香草”已很普遍。
 

明代《茶谱》中对花茶制法叙述里面说道:茉莉、玫瑰等皆可作茶,根据茶叶多少扎花为伴,用瓷罐 一茶一花 ,相间至满。这与现代的花茶窨制技术相似。

从手工到机械制茶


在唐宋期间,人们利用水车动力碾磨造团茶。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机械制茶,随着制茶技术的革新发展,制茶机械也相继出现,由小规模向全程机械化发展。现在,除了少数名优茶仍手工制作外,大多数茶叶都采用了机械化生产。
 
从初级品到深加工产品

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茶叶产品向卫生、保健、便捷等高级商品发展已成为一大趋势,茶叶仅为饮料的概念已突破,产品种类更为丰富。市面上出现了茶包、速溶茶,以及茶食品等高级产品。茶叶加工不再单调,而是变为现代化的新型食品加工。

 
阅读 

好茶推荐